文化風格:【復活節島 Made in Taiwan (下)】

復活節島呈三角形,三個角分別有座火山盤據。大小約與澎湖、金門相當,過半是原住民拉帕努伊人(Rapa Nui),其他則是西班牙裔的智利人。他們多集中在西南邊的漢加洛(Hanga Roa)兩、三公里見方的區域,全島也只有這裡有電力供應。

3783
(Hanga Roa)兩、三公里見方的區域,全島也只有這裡有電力供應。 復活節島地圖(資料來源:Eric Gaba (Sting), Bamse翻譯)

島嶼雖小,人口稀少;偶見牛馬,低頭閒晃,好不空曠;視線所及,若非碧海藍天,就是火山之巔。復活節島一覽無遺,不僅少有建物,連樹木都很少。據說是當初島民把樹都砍來當滾輪,以移動大型的摩艾石像所致。但這說法似乎過於天真誇大。

復活節島全盛時期有兩萬人,是今天的三到四倍之多。如果以當時原始的狩獵農牧型態,生產力低,彈丸小島的資源確實容易消耗殆盡;樹木遭到砍光,並不難想像。而根據考古學與人類學家的研究,資源匱乏正是南島民族離開台灣後,一再跳島遷徙的主要原因。

此外,據當地智利嚮導的敘述,當西方人來到島上時,不僅看不到樹叢,摩艾石像也多傾毀散亂。她說,原因出在部落原住民競奪糧食資源,導致相互廝殺,彼此破壞對方摩艾石像;之後,倖存者仍處於極度貧乏飢餓的狀態,怨憎祖靈沒有眷顧,就索性推倒剩下的石像。但我對此毀祖的說法相當保留,尤其是出自殖民者西班牙裔之口。

但復活節島海岸邊所矗立的摩艾像,倒下來的方向多一致性的往內陸倒下。我起先懷疑那是不是海嘯所致?

8678
圖左:成排傾毀的摩艾像 圖右:有髮髻的摩艾

後來,嚮導提到西方人帶來農作物、牛羊馬匹和電力,繁榮了復活節島,卻刻意不談殖民者曾強擄原住民的暴行。拉帕努伊人被販賣到秘魯、智利、大溪地等地為奴,以致島上人口遽減,到十九世紀末期,僅剩一百五十人,幾乎滅族。

至此,我合理的懷疑推倒摩艾的舉動,極可能是殖民者所為。他們侵略印加帝國時,便大肆破壞當地所有象徵神力的祭祀物件,徹底摧毀原住民根深柢固的信仰,改奉基督。此外,本來拉帕努伊人有整個玻里尼西亞族唯一的文字——朗朗格格(Rongorongo,意為會說話的木頭),是一種刻在木板上的原始象形文字。但當西方傳教士發現後,將之焚毀,以便消滅傳統的延續。現今能看到的殘骸,約有二十幾片,全數都在西方的博物館。

拉帕努伊人現在過得如何?他們很多人已改說西班牙語,對遙遠的文明也只能從考古學者資料獲得,日常生活已不見傳統文化的特色。

3867
位於島上東南邊的Tongariki
86375
島上西南方Orongo火山上的小徑

我們在復活節島的第二天,換了一間高級的度假飯店——漢加洛生態暨溫泉度假村(Hangaroa Eco Village and Spa),這也是我發現當地學者寫著復活節島先民「來自台灣」(Made in Taiwan)的地方。

諷刺的是,六年前的今天(2010年8月),二十幾名拉帕努伊人衝進我們入住的飯店,宣稱他們的長輩被前獨裁政府(總統皮諾契特)與財團聯手欺騙,售出這塊祖先的故居。佔領者誓言要奪回屬於族人的土地。而遠在南美大陸的智利法庭,勢必了解這段難堪的歷史真相,因而兩度拒絕警方進攻的要求,同時警告政府不得武力驅除。經過半年的僵持,警方輕易地衝破乏力的封鎖,逮捕飯店內僅剩的五名原住民。後來他們也全數獲得釋放。

復活節島簡樸清爽的美、與世隔離。但每每看到摩艾石像時,總能感受他們揮之不去的滄桑與落寞,感嘆著失去的拉帕努伊文化,永無復活之日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