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大早,在禮賓人員帶領下,我拜會伊朗國家奧會秘書長,請他協助擁抱絲路團隊的簽證申請,他爽快答應。接著說 :「伊朗是備受世人誤解的國家。執行長,請你透過這個活動及隨團媒體,向世人展現伊朗美麗的自然風光和人民真實的面貌!」這段話,在我們日後的旅途中不斷出現,成了大多數伊朗人面對外界的心聲。
他所指的「誤解」,是世界主流媒體為他們冠上「激進」「好戰」「基本教義」等非我族類的標籤。殊不知,這個國家在發現石油之後,接連受到英、美的掠奪,當時兩任總理透過議會決議,宣布石油公司國家化,都旋即在歐美勢力運作下,發生政變而下台;最後當石油開採權回到伊朗人手裡,就遭切斷石油管線,實施經濟封鎖。在伊朗,我們完全看不到伊般熟悉的品牌商品,是一個被完全隔離的國度。
然而,奧會秘書長一點也沒說錯。伊朗的壯麗山色與文明古蹟的確不凡,但人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風景。在絲路全程六個國家裡,最多人加入陪跑的是伊朗;其中有位開雜貨店的阿克巴.那迪(Akbar Naghdi),不遠千里開車來跑了三趟。之後,雖然語言不通,他卻常翻牆到我的臉書按讚!在一萬公里的絲路旅途中,沿路最熱情致意的–包括揮手、握手、鳴笛、高聲喊出“Selam!”(色蘭)或要求簽名–也是伊朗民眾。
進入伊朗第二天,我們嘀咕著身上的歐元可能不夠,而政府不歡迎敵對勢力的美元,因此想找黑市用美元換當地貨幣。但我和領隊安德魯覺得乍初到此地,人生地不熟,不好冒險,決定一起去銀行換鈔。
到了銀行,人群漸漸地朝著我們看,甚至圍了過來,好不熱鬧。一位行員放聲問安德魯:「你從哪裡來?」安德魯試著閃避這個麻煩的問題,隨口回:「我的祖先來自蘇格蘭。」對方又問:「那你的國籍是?」一陣沉默之後,他吞吞吐吐地說:「英國!」對方突然高調的對人群喊道:「英國!你真勇敢,竟然敢來伊朗旅遊,你不知道我們是世仇嗎﹖」眾人哄堂大笑。這時,他伸手拍拍臉紅耳熱的安德魯說:「別擔心,來到伊朗,我們會把你們當兄弟一樣對待!」在準備拿出錢時,有人趨前探詢。他說:「我可以給你更優惠的匯率」他報價後,就掏出伊朗里亞爾紙鈔,大剌剌的點數著張數。我和安德魯為眼前這一幕驚呆了!現場不但數十人在場,而銀行竟也不以為意的看我們進行黑市交易。在伊朗近一個月的征途上,不斷發生這般既溫情又詭譎的場景。
在伊朗的每一天,我總忍不住地想,波斯民族曾寫下人類史上的輝煌篇章,創造偉大的文明。到了十九世紀末之後的一百年間,經歷俄、英、美的巧取豪奪後,回歸到神權政權合一的生活方式。伊朗人出國非常困難,除了鄰居土耳其等極少數國家外,伊朗人去哪裡都需要簽證,而且飽受刁難;人民渴望外界資訊,但無法從正常管道取得。在這上承璀璨文化、外有強勢力量抵制、內有嚴密伊斯蘭法規的種種包袱和限制下,我的伊朗朋友們要如何找到生命的出口?在糾結扭曲的氛圍中,他們要如何排憂解悶,以求得心靈的平衡?
所幸,從去年起,曙光乍現,國際上對伊朗的制裁開始鬆動。雖然他們離正常生活仍非常遙遠,但我衷心期盼這個熱情友善的民族,能早日像我們一樣過著自由而有自信的日子。
欲感受伊朗氣息,推薦由伊朗導演所拍攝的電影計程人生。
註:更多有關伊朗精彩內容,請參閱《擁抱絲路》。